top of page

当身边有个“批评者”

作家相片: Ting CounsellingTing Counselling

你是否曾经发现自己对批评特别敏感?即使对方语气温和、没有恶意,你仍然会感到不舒服,甚至忍不住想要解释、反驳,或者陷入自责。你可能也知道,批评并不一定等于否定,但每次听到类似的话时,内心还是会涌起一种熟悉的不安。这种高度敏感,或许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。


如果你的童年或成长过程中,有一个总是批评你的人——可能是父母、老师,或是亲密的照顾者,你的内心世界可能已经内化了“批评者”的声音。这个声音不仅影响你当时的感受,还可能塑造了你今天如何面对评价、如何看待自己。


1. “批评者”是谁?


这个“批评者”可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,比如父母,他们可能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你,认为“指出你的问题,才能让你变得更好”。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,过度的批评不仅不会激励孩子,反而会让孩子长期处于自我怀疑和不安之中。


批评者也可能是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,他们用“你应该做得更好”“这样不行”来驱动你不断改进,但却忽略了你已经做得不错的部分。


有时候,批评者甚至不是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一种家庭氛围:

  • 家里的人总是互相挑剔,很少夸奖彼此。

  • 情绪表达方式是通过否定,而不是鼓励

  • 不管做得多好,总是可以更好,所以你从来不会听到“你做得不错”。


当你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批评不仅仅是一种反馈,而是你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,甚至成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

2. 童年中的批评如何影响你?

小时候,我们依赖父母或照顾者来构建自我认知。如果这些重要的人总是批评你,或者对你的表现要求极高,你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信念:

  • “我必须做得完美,否则就不够好。”

  • “如果别人批评我,那一定是因为我真的做得不够好。”

  • “别人看到了我的缺点,而我却没发现,我是不是有很多问题?”

这些信念可能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,让你对批评越来越敏感。

a. 让你变得害怕犯错

如果小时候每次犯错都会换来批评甚至责骂,你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对“错误”产生恐惧。你会尽可能避免犯错,甚至害怕尝试新事物,因为你知道,一旦失败,批评就会随之而来。

b. 让你过度依赖外部认可

当你习惯了“只有被肯定才是好”的成长环境,你可能会在成年后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,希望从外部得到认可。如果批评出现,就会让你产生“不够好”的焦虑,而不是把它当作普通的反馈。

c. 让你自己成为“内在批评者”

如果你从小听到的评价大多是挑剔和否定,你的内心可能已经复制了这种批评的模式。即使身边的人已经不再批评你,你的大脑依然会自动用批评者的语气与自己对话:“你怎么又做不好?”“为什么要这么笨?”这种内在批评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,让你总是对自己不够满意。



3. 如何走出“批评者”的影响?

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批评特别敏感,甚至很难接受建议,不妨试着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,看看是否有这样的“批评者”影响了你。然后,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,逐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。

a. 识别“内在批评者”的声音

当你听到批评或建议时,问问自己:“这个声音真的是我的吗?还是那个批评者的声音?” 很多时候,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从过去的批评者那里学来的,而并非真实的自我认知。

b. 重新定义批评的意义

批评不一定是攻击,而是一种信息。试着把批评看成一个客观的反馈,而不是对你整个人的否定。例如:

  • 批评者视角:“你这样做不行。” → 健康的视角:“或许有别的方式可以尝试。”

  • 批评者视角:“你应该更努力。” → 健康的视角:“你已经做得不错了,或许可以再调整一下。”

c. 练习给予自己更多认可

如果你过去总是生活在批评之中,现在你可以试着为自己建立新的肯定模式。每天提醒自己:“我已经做得足够好”“即使不完美,我依然是值得被认可的。”

d. 允许自己犯错

成长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,允许自己偶尔犯错,而不是把每个错误都当作个人的失败。告诉自己:“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,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够好。”



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身边有一个“批评者”,那么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声音带进了你的日常思维里。但你不需要永远被批评影响,你可以选择建立新的自我认知,学会用更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。

当你学会接受自己、肯定自己的努力,并且把批评看成普通的反馈,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时,你会发现,批评并没有那么可怕。而你,也会变得更加自由。



如果你希望进一步学习如何调整自我认知,或需要心理上的支持,欢迎访问我的网站 wang-tingting.com

作者Ting 心理 / Ting Counselling 是一名在香港和加拿大安省注册的心理咨询师,专注于帮助客户解决焦虑症、抑郁症、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。
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EMDR眼动脱敏:让创伤记忆“褪色”的神奇眼动

EMDR(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)的中文名称是眼动脱敏与再处理。它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处理创伤的疗法。听上去,这种疗法好像只是让你左右转动眼睛,就能帮你减轻对创伤的恐惧与不安。那么为什么靠眼动,就能有这么大的...

为什么你会做出矛盾的行为:想要亲密却又把别人推开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常常会发现自己或他人表现出一些矛盾的行为。例如,你可能渴望亲密关系,想要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联系,但却常常在关键时刻把他们推开。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行为的根源。 1....

Comments


工作微信:

twcounselling

邮箱:

twcounselling@hotmail.com

工作时间:

​预约

香港注册咨询师个人心理辅导咨询

  • XiaohongshuLOGO
bottom of page